Categories 健康保養

地震後心慌慌?心理師親授「安、靜、能、繫、望」5字訣,輕鬆安撫你的焦慮情緒!

最近花蓮強震搞得全台人心惶惶,餘震一個接一個,晚上睡覺都睡不好,加上天氣冷颼颼,那種緊張感簡直像心頭壓了塊大石頭。如果你也覺得整個人毛毛的、吃不下飯、睡不著覺,別擔心啦!心理師特別分享一套超實用的「5字口訣」—「安、靜、能、繫、望」,這可不是啥高深理論,而是簡單到阿公阿嬤都能學會的方法,幫你瞬間找回內心的平靜。今天我就來詳細拆解每個步驟,還會加碼真實案例和小撇步,讓你不再被地震嚇得皮皮挫!

為什麼地震後我們會這麼不安?先來聊聊背後原因

地震來的時候,那種天搖地動的感覺真的超恐怖,事後餘震不斷,更讓人神經兮兮。像我朋友阿明,他家住花蓮,上次主震後,他每次聽到一點小聲音就跳起來,以為又地震了,結果只是樓上鄰居在搬東西。這種反應很正常啦,心理師說,這是因為大腦進入「求生模式」,怕我們再遇到危險。但問題是,如果緊張感一直不退,就會影響生活,比如上班無法專心、晚上失眠到天亮,甚至跟家人吵架。所以,學會管理情緒超重要,不是叫你裝沒事,而是用科學方法安撫自己。

那「5字口訣」是啥來頭?其實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・霍布福爾發明的,經過台灣心理師林宛玲改良,變成更貼近我們生活的版本。接下來,我就一個字一個字帶你走一遍,保證講得清清楚楚,還會分享我親身試過的心得喔!

「安」— 先顧好安全,別讓資訊轟炸害你更焦慮

「安」這個字,重點就是讓自己感覺「安全啦!」。地震後,很多人會一直滑手機看新聞,結果越看越怕,畫面裡房屋倒塌、災民哭喊,搞得自己心跳加速、手腳發冷。心理師提醒,這叫「創傷壓力反應」,如果放著不管,可能變成長期問題,比如看到地震相關字眼就恐慌發作。

具體該怎麼做?這裡有超實用步驟:

  • 檢查環境安全:先確保你待的地方沒危險。例如,地震後檢查家裡牆壁有沒有裂縫、家具會不會倒下來。如果是租屋族,可以跟房東確認結構安全。我自己就遇過,有一次餘震後,我發現書櫃歪了,趕緊用L型支架固定好,心裡馬上踏實多了。
  • 控制資訊量:別24小時盯住地震新聞!設定每天只看兩次更新,比如早晚各10分鐘就好。關掉社群媒體的推播通知,避免突然跳出嚇人標題。像我有個同事小美,她原本狂追直播,結果整晚做噩夢,後來改成只聽廣播簡報,焦慮感少了一大半。
  • 避免災難性想法:有些人會胡思亂想,比如「下次地震我家就垮了」。這時,問自己:「證據在哪?」通常根本沒根據嘛!練習轉念,告訴自己:「台灣建築法規很嚴,多數房子都撐得住。」

記得喔,「安」不是叫你完全隔絕消息,而是聰明篩選。如果發現自己呼吸變快、手心冒汗,代表資訊過量了,快關掉手機去喝杯熱茶吧!

「靜」— 用簡單活動找回平靜,把焦慮趕跑

當你感覺心臟快跳出來,「靜」就是你的救星!這個字教我們透過小活動讓身心「冷靜下來」,不是硬逼自己放空,而是用愉悅的事轉移注意力。心理師說,焦慮就像野火,越緊張燒越旺,但做些放鬆活動就能澆熄它。

試試這些接地氣的方法,保證有效:

  • 腹式呼吸練習:超簡單,坐著或躺著,手放肚子上,吸氣時讓肚子鼓起來(像氣球充氣),吐氣時慢慢縮回去。每天做5分鐘,立刻感覺緊繃感消失。我阿嬤80歲了,地震後睡不著,我教她這個,她笑說比吃安眠藥有用!
  • 聽音樂或白噪音:挑輕柔的曲子,比如鋼琴演奏或大自然聲音。YouTube上有好多免費資源,但記得別開螢幕,避免藍光干擾睡眠。像我有次餘震後心煩,播了海浪聲的playlist,不知不覺就睡著了。
  • 緩和運動:不必跑健身房,在家做點伸展就好。例如「貓牛式」:趴著手撐地,吸氣時抬頭凹背(像貓伸懶腰),吐氣時低頭拱背。重複10次,全身肌肉都鬆開。還有太極或瑜珈,YouTube搜尋「居家放鬆運動」就有教學。
  • 靜坐冥想:找個安靜角落,閉眼專注呼吸。如果思緒亂飄,別自責,輕輕拉回來就好。初學者從3分鐘開始,慢慢加到10分鐘。我試過一個APP叫「潮汐」,導引語超親切,適合台灣人用。

關鍵是每天固定做,變成習慣。心理師強調,這些活動能刺激大腦分泌「快樂荷爾蒙」,長期下來不只抗焦慮,還能提升睡眠品質喔!

「能」— 找回掌控感,證明「我做得到!」

地震後常覺得自己好無力,好像啥都控制不了。「能」這個字就是要打破這種感覺,幫你建立「效能感」—簡單說,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難關。當你動手做些小事,成就感一來,壓力自然減輕。

怎麼實踐?從生活小處著手:

  • 設定小目標:別想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,先挑簡單的。例如,整理地震包(放進水、乾糧、手電筒),或學個新技能像CPR急救。完成後給自己小獎勵,比如吃塊巧克力。我鄰居伯伯退休後閒得慌,地震後他主動幫社區檢查滅火器,現在大家都叫他「安全達人」,他整個人自信爆棚!
  • 助人行動:幫忙別人時,那種「我有用」的感覺超強烈。可以參與志工團送物資,或在LINE群分享防災資訊。記得花蓮有個媽媽,她怕到不敢出門,後來加入網路支援小組,幫災區孩童募書,現在她說:「忙起來就忘了害怕。」
  • 日常儀式感:維持規律生活,比如每天早晨泡杯咖啡、寫日記。這能提醒你:「日子還在繼續,我能掌控。」像我習慣睡前讀10分鐘書,地震後照做,意外發現焦慮少很多。

心理師警告,別落入自責陷阱!有些人怪自己「沒準備好」,但天災誰料得到?專注在「現在能做的」,效能感一累積,抗壓力就變強了。

「繫」— 找親友聊聊,別獨自硬撐

「繫」就是「聯繫」的意思啦!地震後悶著不說,只會讓情緒更糟。透過跟人互動,把恐懼講出來,不僅被理解,還能交換實用資訊。台灣人最愛「鬥陣」,這招超有效!

實際操作技巧大公開:

  • 主動尋求支持:別等別人問,直接line親友:「最近地震好多,你有嚇到嗎?陪我聊一下吧。」選信任的人,避免找那些只會說「別想太多」的類型。像我有個閨蜜,每次聊完她都會加一句「我懂你感受」,那種接納感超療癒。
  • 加入社群團體:臉書或LINE有很多防災社團,分享最新餘震資訊和應變技巧。例如「台灣地震互助會」,裡面常有專家解答疑問。實際案例:高雄一位單親媽媽,透過群組學會固定家具的方法,現在她家變安全示範戶!
  • 家庭時間:多和家人相處,一起做點事。比如煮頓飯、玩桌遊,轉移焦點。心理師說,肢體接觸也很重要,抱抱小孩或寵物,能降低壓力荷爾蒙。

切記,如果對方不想談,別勉強。但大多數人樂意傾聽,因為幫助別人時,他們自己也會感覺更好。「繫」的重點是雙向互動,不是你單方面倒垃圾喔!

「望」— 專注希望,別讓自責綁住你

最後一個「望」,就是「灌注希望」!災難過後,難免有「為什麼是我」的念頭,但一直鑽牛角尖只會更憂鬱。這個字教你轉向未來,找到光明面。

這樣做,希望感自然來:

  • 停止自責:地震不是你的錯!心理師強調,與其想「當初該準備更充分」,不如問:「現在我能學到什麼?」寫下三件感恩的事,比如「全家平安」「社區互助」,每天看一遍。
  • 設定新目標:聚焦在能改變的事上。例如,規劃家庭防災演練,或學個新嗜好像園藝。未來感一強,焦慮就弱了。我有個朋友在地震後開始種菜,她說看著植物長大,象徵「生命繼續」,希望感滿滿。
  • 找資源助力:利用免費資源強化自己,比如衛福部的「安心專線」(0800-788-995),24小時有心理師值班。還有圖書館的防災書籍,或線上課程學減壓技巧。

「望」不是盲目樂觀,而是理性看問題。像日本災後重建經驗,台灣也能借鏡,這種集體希望超有力!

額外小叮嚀:如果不安持續,別猶豫求專業幫助

用了「5字訣」後,多數人能改善,但萬一你還是:

  • 失眠超過兩週,整天昏沉沉
  • 心悸或手抖到影響工作
  • 對地震話題過度敏感,避談任何相關事 …那就該找專家啦!心理師林宛玲建議,去醫院身心科掛號,或打安心專線。這不是軟弱,而是聰明照顧自己。台灣各縣市都有補助方案,像台北市聯醫提供便宜諮商,別怕花錢。

長期心理保健Tips

  • 定期演練防災:每季全家練習地震趴下、掩護、穩住,熟練了就不怕突發狀況。
  • 建立支持網絡:平時多和鄰居互動,災時互助更快速。
  • 監測情緒變化:用手機APP記錄心情分數,發現異常就及早處理。

結語:你比自己想的更強壯!

地震無情,但人有韌性。這套「安、靜、能、繫、望」5字訣,是我從心理師那學來,再融入台灣在地經驗的精華版。記住,焦慮是正常的,別對自己太苛刻。一步步來,先顧安全、再找平靜、建立能力、聯繫他人、最後望向希望。你有能力度過難關,台灣人最擅長「打拼精神」,一起加油吧!如果覺得這篇有用,分享給身邊心慌的朋友,鬥陣走過餘震期~

作者更多文章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