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 健康保養

登山別輕忽!陽光溫柔啃食你的肌膚,嚮導驚曝:沒做好這步,下山老十歲

「那天下山照鏡子,發現顴骨紅得像煮熟的蝦子,我才驚覺——連陰天都能曬傷!」專職登山嚮導林衍億苦笑著回憶。

身為跑遍台灣百岳的攝影師兼嚮導,林衍億的工作日常就是扛著十公斤裝備穿梭山林。他坦言:「很多人以為只有海邊或盛夏才要防曬,其實山上紫外線更兇猛!

一、溫和登山=低風險?你錯得離譜!

(1) 隱形殺手:紫外線強度飆升的真相

  • 高度每升300公尺,紫外線增強5%
    陽明山擎天崗(約800公尺)的紫外線強度,就比台北市區高15%
  • 樹蔭的騙局
    你以為走在林道很安全?研究顯示:樹葉僅能阻擋50%紫外線,剩下全靠防曬硬扛
  • 致命反射
    岩石反射率25%、草地反射10%,相當於陽光從四面八方夾擊肌膚

(2) 嚮導血淚教訓:這些曬傷場景超意外

情境 受害部位 慘痛後果
陰天登七星山 後頸髮際線 脫皮+黑色素沉澱三年未退
冬季追雪霸聖稜線 鼻樑眼周 細紋暴增+局部白斑
溪谷溯溪 手臂內側 二度灼傷就醫

二、防曬乳怎麼選?嚮導私房3指標

(1) 持久度是王道!看穿產品虛實的秘訣

林衍億翻出背包裡的防曬乳:「我選產品先看這三個數字」:

  1. 抗汗時數:外包裝標示”80分鐘抗水”≠實際效果!實測方式→塗抹後潑水,觀察水珠是否呈球狀滾落
  2. 廣譜防護:認明”Broad Spectrum”標章,同時阻隔UVA(老化元兇)和UVB(曬傷禍首)
  3. 補擦便利性:軟管包裝>罐裝!避免低溫擠壓爆裂,擠出量精準控制不沾手

(2) 質地決定生死!登山族的黃金守則

✅ 推薦質地:凝露型 > 乳霜型 > 噴霧型
❌ 地雷陷阱:含酒精成分(高海拔易引發凍傷)、香味過重(招蜂引蟲)

三、衣物防曬的驚人盲點

(1) 普通外套根本沒用!

林衍億扯起自己的排汗衫:「這件UPF50+認證,普通棉T的防護力只有UPF5!」紫外線防護係數(UPF)關鍵差異:

  • UPF15:約93%紫外線穿透(等於沒穿)
  • UPF50+:僅2%穿透(實測曝曬4小時皮膚無泛紅)

(2) 必備神器清單

裝備 挑選要點 嚮導私推款
抗UV漁夫帽 帽簷>8公分+後頸遮片 日本某山系品牌
防曬面罩 透氣孔設計+耳後固定帶 台灣MIT冰涼材質
指關節手套 露出手指前半截方便操作 自行車專用升級版

四、曬傷急救SOP!山上自救必學

(1) 分級處理法

[輕微泛紅]
→ 用濕毛巾包裹保冷劑(避免直接接觸)冰敷
→ 塗蘆薈膠時「千萬別摳破水泡」

[中度灼痛]
→ 將茶包浸泡冷水敷患處(單寧酸消炎)
→ 穿絲質衣物減少摩擦

[嚴重水泡]
→ 立刻下山!用無菌紗布鬆鬆覆蓋
→ 忌塗牙膏/醬油(引發感染風險增30%)

(2) 嚮導的救命小包

林衍億拉開隨身急救包:「我永遠放著三樣寶貝」:

  1. 醫級水解膠原蛋白敷料(加速修復)
  2. 類固醇藥膏(醫師處方,應急用)
  3. 鈦金屬反光急救毯(隔絕二次陽光傷害)

五、防曬迷思破解!你錯了幾項?

(1) 陰天不用防曬?

真相:雲層僅削弱20%紫外線!高層雲甚至反射輻射增強傷害

(2) 高係數=不用補擦?

實驗:SPF50產品在流汗2小時後,防護力暴跌至SPF22

(3) 物理防曬較安全?

殘酷事實:二氧化鋅成分遇汗水分解,需每40分鐘補塗!化學防曬反而持久

結語:肌膚防護是登山者的隱形裝備

「下次打包時,記得把防曬乳放在登山杖旁邊」林衍億指著玉山攻頂照說:「這張照片裡我的皮膚還能見人,全靠每90分鐘補防曬的堅持!」別讓溫柔的陽光,悄悄帶走你的健康肌底。

作者更多文章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