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 膳食營養

先吃菜就能爽嗑披薩冰淇淋!醫親測血糖幾乎不動如山

🌿 先吃菜就能爽吃澱粉甜點?醫師親身實測大公開

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最近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去吃到飽的「實驗性」用餐經驗,顛覆大家對「吃大餐血糖必飆」的想像!他帶著連續血糖監測機(CGM)去挑戰美食,結果發現只要掌握一個關鍵動作——「先吃菜」,後續就算狂吃披薩、義大利麵、燉飯、炸地瓜,甚至嗑完巧克力蛋糕再來支甜筒冰淇淋,血糖機上的數字竟然像被「定住」一樣,幾乎沒有明顯起伏!

🥗 醫師的吃到飽實戰紀錄:纖維是控糖神隊友

李思賢醫師詳細分享了他的作戰策略:

  1. 第一階段:纖維打底
    進場先不衝澱粉區!他冷靜地嗑掉整整兩大盤的生菜沙拉,用滿滿的膳食纖維把胃壁「鋪好鋪滿」。
  2. 第二階段:澱粉鹹食進攻
    有了纖維當靠山,開始放心享用:披薩、義大利麵、燉飯、烤飯糰、蘿蔔糕、拔絲地瓜、炸地瓜、芋泥壽司,連酥皮濃湯也沒放過。
  3. 第三階段:甜點完美收尾
    鹹食滿足後,和太太一起分享一大盤精緻蛋糕和生巧克力,最後用巧克力甜筒冰淇淋畫下句點,超有罪惡感卻又超滿足!

📊 驚人血糖數據:波動小到像沒吃大餐?

最讓人驚訝的是血糖數值:

  • 用餐前血糖:92 mg/dL (完全在標準範圍內)
  • 用餐後3.5小時血糖波峰(最高點):僅 110 mg/dL
    整個過程的血糖曲線幾乎是「一條平穩的直線」,沒有出現預期中的血糖高峰大震盪!李醫師直呼:「纖維對於血糖的緩衝效果,真的超乎想像的卓越!」

🔬 為什麼「先吃菜」這麼神?背後科學原理超簡單

李思賢醫師解釋,這背後的道理其實一點都不深奧:

「想像一下,如果你一開始就直接把一堆糖(醣類)塞給身體,身體當然會手忙腳亂、血糖立刻飆高。但如果你先給身體『纖維』(蛋白質、脂肪也有類似效果),就像先鋪了一層緩衝網,後面吃進去的醣類就不會『咻』一下直接被腸道快速吸收光光,而是會『乖乖排隊』,慢慢被消化吸收。這樣一來,血糖上升的速度自然就變溫和、變平穩了!」

他特別強調,這不是鼓勵大家狂吃精緻澱粉和甜點,而是提供一個實用的技巧:不必完全放棄生活中的美食享受,只要稍微調整吃的順序,就能對健康產生不小的幫助!

🥩 先吃菜VS先吃肉?專家控糖順序大不同

「先吃菜」是很多營養師推薦的控糖法,但你知道也有醫師主張「先吃肉」效果更讚嗎?

新陳代謝科權威洪建德醫師,擁有超過30年臨床經驗,他受訪時提出不同觀點:

「先吃菜確實有幫助,但在我長期觀察中,『肉→菜→飯』這個順序,對於穩定飯後血糖的效果其實更顯著!」

為什麼「先吃肉」也有效?身體機制解密

洪建德醫師與營養師陳宜萍解釋了背後的身體運作:

  1. 啟動腸泌素引擎:當你先吃下肉類(蛋白質),大約只要15分鐘,腸道就會吸收胺基酸進入血液,這會刺激腸泌素(Incretin)分泌
  2. 胰島素幫手出動:腸泌素是個好幫手,它能促進胰島素分泌,同時抑制升糖素(會拉高血糖的荷爾蒙)。
  3. 減速消化列車:蛋白質和脂肪本身消化速度就比醣類慢,先吃它們能延長胃部消化時間,讓食物進入小腸的速度變緩。
  4. 避免血糖暴衝:因為肉類本身升糖指數(GI值)極低,在消化過程中不會讓血糖急速上升,等後面吃進澱粉時,身體已經準備好更平穩地處理糖分了,自然有助維持飯後血糖穩定

🍽️ 習慣「邊吃肉配飯」的人怎麼辦?營養師教你折衷法

我知道!很多人吃飯的樂趣就在於「一口肉、一口飯」或「菜配飯一起吃」!要完全改變習慣真的很痛苦。別擔心,營養師李婉萍提供了更貼近現實生活的做法:

「第一口,請你還是先夾肉或先夾菜吃下去!等到吃過幾口肉菜之後,後面你就可以開始『肉配飯』、『菜配飯』這樣吃了。重點就是把『醣類主食』(飯、麵、麵包)往後擺,不要讓它們成為你開動時的第一口或前幾口食物,這樣就能有效延緩醣類被身體吸收的速度。」

更嚴謹控糖族的進階技巧

如果你或家人需要更嚴格地控制血糖(如糖尿病患者),除了順序,《早安健康》營養師林宸安還建議:

  • 飯量控制是王道:就算換了順序,白飯總量還是要控制!別因為順序對了就狂扒飯。
  • 白飯換花椰菜飯:把一部分或全部的白飯,換成切碎的「花椰菜飯」,醣量瞬間大減,口感依舊能滿足想吃飯的慾望。
  • 精緻白飯換糙米:如果還是想吃真飯,強烈建議把高GI的白米換成低GI的糙米、五穀米或藜麥飯,血糖上升速度會慢很多。
  • 飯量 vs 菜量 1:1:如果這餐非得吃白飯不可,記得蔬菜的量至少要跟飯量一樣多!纖維夠多才能有效延緩消化吸收,也更容易有飽足感,不會一下子吃過量。

⏱️ 細嚼慢嚥也是隱藏版控糖關鍵!

你知道嗎?連「吃一頓飯花多少時間」和「咀嚼次數」都跟血糖控制有關!

  • 吃飯至少20分鐘:中醫師鄭世研提醒,從第一口食物下肚開始算,一頓飯最好吃超過20分鐘。為什麼?因為大腦接收「吃飽了」的訊號需要時間,吃太快容易吃過量,血糖負擔也大。
  • 一口嚼30下以上:韓國知名糖尿病權威申東珍醫師在其著作中強調仔細咀嚼的重要性。我們的唾液裡含有「澱粉酶」這種消化酵素,當你每一口食物都認真咀嚼超過30下
    • 能讓唾液中的澱粉酶更充分地初步分解碳水化合物。
    • 減輕後續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的壓力。
    • 食物在口中預先消化得好,進入腸道後吸收速度會更平穩,對血糖控制絕對是加分

💡 總結:享受美食不罪惡,聰明順序是關鍵

李思賢醫師的實測和專家們的建議,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:健康飲食不是只有「不能吃什麼」的剝奪感,更重要的是「怎麼吃」的智慧!

  • 核心原則:無論你偏好「菜→肉→飯」還是「肉→菜→飯」,核心精神都是把高醣的澱粉類(飯、麵、麵包、甜點)往後挪,優先攝取富含纖維的蔬菜或蛋白質/脂肪。
  • 纖維是緩衝墊:先吃下的纖維(或蛋白質、脂肪)就像在胃腸道鋪了一層緩衝網,能有效減慢後續醣類被分解吸收的速度,避免血糖坐雲霄飛車。
  • 享受美食有方法:這不是叫你天天去吃大餐,而是當偶爾想享受披薩、義大利麵、甜點這些美食時,記得前面先吃一大盤蔬菜打底,就能大幅減少身體的負擔。
  • 搭配技巧更全面:記得搭配控制總醣量、選擇低GI主食、細嚼慢嚥等技巧,控糖效果會更上一層樓!

下次聚餐或吃大餐前,別再糾結要不要放棄心愛的澱粉了!試試看「先吃菜/肉」這個小動作,或許你也能像李醫師一樣,享受美食的同時,讓血糖乖乖聽話不亂飆!畢竟,能吃得開心又顧健康,才是最棒的飲食方式,對吧?😉

作者更多文章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