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 醫護病症

27歲韓星也中鏢!鼻咽癌年輕化 醫曝「4大身體警訊」別當感冒

醫曝「4大身體警訊」別當感冒

大家還記得韓星金宇彬抗癌的消息嗎?當年他才27歲,正值演藝事業高峰,卻突然診斷出鼻咽癌,暫別螢光幕接受治療。他在2017年底寫給粉絲的信裡提到,歷經7個月的艱辛療程,正在慢慢恢復元氣,也承諾會用健康的模樣重回舞台。這個消息真的讓好多粉絲心碎,但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容易被忽略的癌症。

蛤?不是中老年才會得嗎? 這是很多人的迷思啦!鼻咽癌雖然好發在40~50歲之間,但門診裡年輕患者越來越多。彰基醫院就收治過年僅18歲的男生患者,症狀就是鼻涕帶血絲跟長期鼻塞,切片檢查確診是早期鼻咽癌。還好發現得早,用放射線治療控制住,現在定期追蹤滿5年沒復發,基本上算痊癒了!

30歲工程師的驚魂記:一週止不住的鼻血

我前陣子遇到一位30多歲的科技業工程師,他的故事很有警示性。這位工程師說自己年輕時偶爾會流鼻血,壓個20分鐘就停了,所以一直沒放在心上。但這次不一樣,鼻血滴滴答答流了整整一週,怎麼壓都止不住!他警覺性很高,馬上掛號來看診。

一開始做鼻腔檢查沒發現異狀,但我用鼻咽內視鏡深入檢查時,心頭一驚——他鼻咽右側居然長了兩顆腫瘤!切片報告確診是鼻咽癌,後續核磁共振更發現已經轉移到咽後淋巴結。聽到消息的當下,工程師整個愣在診間,反覆問:「醫生,我不抽菸不喝酒、天天11點睡,怎麼會是我?」

第二次回診時,他帶著太太一起來。太太一坐下眼淚就掉下來,抓著我問:「有沒有最新的自費療法?多少錢我們都願意付!」看得出來夫妻倆真的很恐慌。我得老實說,鼻咽的位置很深,周圍全是重要神經血管,開刀風險高又容易清不乾淨。放療(電療)雖然會嘴乾、喉嚨痛,但早期發現的治癒率超過9成,比很多癌症效果都好,重點是健保有給付啊!

後來工程師選擇接受放射治療。過程中有個插曲:他躺上治療台時突然恐慌症發作,整個人喘不過氣(後來才知道他有幽閉恐懼症)。我們馬上調整策略,治療前讓他吃輕量鎮靜藥,現在療程總算順利進行中。每次回診看到他們夫妻互相打氣的模樣,都覺得早期發現真的救了一個家庭。

鼻咽癌四大奪命警訊 別再當成火氣大!

很多人把鼻咽癌症狀誤認成感冒或睡眠不足,白白錯過黃金治療期。大家要牢記這四大類身體警報

1️⃣ 鼻部求救訊號

  • 鼻涕帶血絲:特別是早上起床第一口痰或擤鼻涕時,看到咖啡色或淡紅色血絲要警覺!
  • 慢性鼻塞:單邊鼻子長期不通,換姿勢也不會改善,噴鼻劑也沒用。

2️⃣ 耳朵悶脹像搭飛機

  • 單側耳鳴或聽力下降:腫瘤壓迫到耳咽管,會讓耳朵有塞住的悶脹感,很像坐飛機起降時的耳壓不平衡。

3️⃣ 頸部摸到「荔枝球」

  • 無痛淋巴腫大:在耳朵下方或頸側摸到硬塊,像顆不會消的痘痘,按壓不太會痛(這點和發炎完全不同!)

4️⃣ 頭痛到像被釘書機釘

  • 頑固性頭痛:腫瘤侵犯到腦神經會引發持續性深層頭痛,吃止痛藥也壓不下來。
  • 看東西變兩個影:突然出現複視(疊影)是極危險訊號,代表腫瘤已壓迫到動眼神經!

為什麼會得鼻咽癌?台灣人竟是高危險群!

鼻咽癌的成因像拼圖,基因、病毒、飲食習慣都是關鍵碎片:

  • 家族史風險飆10倍:如果爸爸媽媽或兄弟姐妹得過鼻咽癌,你的罹癌機率比普通人高4-10倍!這類人建議每年做一次鼻咽內視鏡檢查。
  • 廣東裔、台灣人要小心:醫學統計超明顯!華南和台灣地區的發生率比歐美國家高出幾十倍,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。
  • EB病毒是隱形推手:就是俗稱的「接吻病毒」,超過9成鼻咽癌患者血液中EB病毒抗體飆高。但別緊張,這不代表感染EB病毒就會得癌,還要加上其他因素。
  • 鹹魚、醃漬物是童年地雷:研究證實,10歲前常吃鹹魚、臘肉、酸菜等醃硝食品的孩子,長大後罹癌風險大增!因為亞硝胺化合物會破壞鼻咽黏膜。

確診治療全攻略:不用開刀也能治癒?

🩺 診斷三寶怎麼做?

  1. 鼻咽內視鏡+切片:從鼻孔伸入細鏡頭直接看腫瘤,當場夾取組織化驗。
  2. 抽血驗EB病毒:輔助判斷的工具,抗體數值超高要警惕。
  3. 核磁共振(MRI):看清楚腫瘤範圍和淋巴轉移情況,精準畫定放療靶區。

💉 治療主力是「放射線」

因為鼻咽位置太深,放療是首選武器,必要時搭配化療。療程約7週,每週照5次。副作用確實辛苦:口腔黏膜破損、吞嚥疼痛、味覺改變、皮膚像曬傷般脫皮…但這些都會在療程結束後3-6個月逐漸恢復。早期患者治癒率達90%,而且不會像口腔癌手術可能毀容!

🏥 療後復健關鍵:重新學吞嚥

放療後喉部肌肉會纖維化,很多人連吞口水都痛。這時要找語言治療師做吞嚥訓練,從布丁、稠粥開始練習,避免嗆咳引發肺炎。記得隨身帶溫水,隨時滋潤口腔,也可以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。

阿宏醫師的真心話:這癌其實比你想的溫柔

在診間看過太多年輕病患從震驚到絕望的眼神,但我想告訴大家:鼻咽癌是少數「可以治癒」的癌症!比起胰臟癌、膽管癌,它真的溫和多了。關鍵就在「抓早」兩個字:

  1. 高風險族群(有家族史、EB病毒帶原者):別鐵齒!每年做一次鼻咽內視鏡,就像女性做抹片檢查一樣自然。
  2. 出現四大警訊任一項超過兩週:別自己診斷是火氣大或感冒,快去耳鼻喉科掛號。檢查很簡單,門診10分鐘就能用內視鏡看清楚。
  3. 孩子飲食要顧:少給小朋友吃香腸、臘肉、鹹魚這些加工品,從小保護鼻咽黏膜。

最後分享工程師回診時說的話:「早知道流鼻血是身體在求救,我就不會拖那七天…但也很慶幸只有七天!」現在他順利完成療程,頸部腫塊全消,每次回診都笑著說要帶全家去旅行。這種故事,就是我們醫師堅持做衛教的動力啊!

作者更多文章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