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有這些困擾?早上起床膝蓋卡卡像生鏽,爬樓梯時關節痠軟無力,甚至吃飽後總覺得肚子脹氣不消化?其實這些問題可能都跟「大腿胃經」有關!台灣中醫師蕭老師分享一套超簡單的居家撥筋術,只要利用睡前15分鐘,用對方法刺激關鍵穴位,就能同時保養膝蓋和腸胃!
為什麼膝蓋卡卡會影響腸胃?中醫解密「脾主肌肉」的奧妙
老一輩常說「人老腿先衰」絕對有道理!我們的膝蓋每天承受全身重量,尤其台灣人愛爬山、追夜市,體重過重或肌肉量不足的人,膝關節軟骨磨損速度更是快得嚇人。
更關鍵的是──大腿前側肌肉就是胃經的通道!中醫講「脾主肌肉」,脾胃功能好的人肌肉豐滿有力;相反地,如果長期消化不良、脾胃虛弱,大腿肌肉也會鬆垮無力,讓膝蓋失去保護層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按完大腿穴位後,不只膝蓋輕鬆了,連便祕脹氣也改善!
▎撥筋必備工具&事前準備(超重要!)
選擇適合的撥筋器具:
工具類型 | 使用技巧 | 適合對象 |
---|---|---|
牛角撥筋棒 | 角度圓潤不易刮傷 | 初學者/怕痛族 |
陶瓷刮痧板 | 溫涼感能鎮定發炎 | 膝蓋熱痛者 |
拇指指節 | 力道最精準控制 | 穴位深度刺激 |
這樣做才不會受傷:
- 絕對要抹霜:建議用成分單純的椰子油或中藥草霜,避免乾刮造成皮膚破損
- 空腹不操作:飯後1小時再進行,避免氣血過度活躍
- 經期要暫停:生理期時改為輕柔手掌按揉即可
▎完整6步驟撥筋圖解(跟著做就有效!)
Step 1:熱掌活膝(啟動氣血)
👉 實作心法:
雙手用力搓揉到發熱,像蓋棉被一樣包覆整個膝蓋,順時鐘畫圓9次再逆時鐘9次。特別注意膝蓋後方凹陷處(委中穴)也要溫熱到,很多人這裡都是冰的!
Step 2:拍打排瘀(疏通經絡)
👉 關鍵技巧:
五指放鬆像彈鋼琴,從膝蓋上方梁丘穴開始,沿著外側拍到小腿足三里。皮膚微紅發熱就停手,老人家拍打力度減半。
Step 3:踢水練肌(強化四頭肌)
- 坐椅子前1/3,雙腳懸空伸直
- 腳尖用力往上勾(感覺大腿前側繃緊)
- 像「踩腳踏車」交替上下踢動,每天30下
💡 這個動作能鍛鍊大腿四頭肌,幫膝蓋分擔30%壓力!
Step 4:胃經三穴連線撥筋(主攻消化)
[梁丘穴]:膝蓋骨外側上2寸(三指寬)
[犢鼻穴]:膝蓋外側凹陷處
[足三里]:外膝眼下3寸(四指寬)
👉 手法要領:
用撥筋板從梁丘垂直往下,經過犢鼻推到足三里,像畫一條「7」字路線。每腳重複7次為1回合,做滿3回合換腳。
Step 5:膝周橫撥(釋放僵硬點)
⚠️ 這個步驟要稍微用力!
手指摸膝蓋周圍,找到特別硬的筋結點,用撥筋板左右來回撥動,就像「彈吉他弦」的手法。每個點處理30秒,雙膝各做3分鐘。
Step 6:委中穴深層放鬆(排濕氣)
委中穴位在膝窩正中央
👉 終極心法:
站立扶牆,腳尖踮起讓膝窩伸展,用圓頭撥筋棒垂直點壓再橫向划撥。這裡容易堆積濕氣,按完會有痠麻感是正常的!
▎蕭老師的膝蓋養生日常(重點筆記)
老師特別叮嚀台灣濕熱氣候容易傷脾胃,除了撥筋還要搭配這些習慣:
時機點 | 保養行動 | 功效 |
---|---|---|
起床前 | 躺著抖腳3分鐘 | 預熱關節液 |
三餐後 | 靠牆深蹲5下 | 助消化又練腿力 |
洗澡時 | 熱水沖膝窩1分鐘 | 促進循環 |
睡前 | 溫水泡腳+按湧泉穴 | 引火歸元 |
「很多人以為膝蓋痛只要補鈣,其實強化脾胃才是根本!」──蕭老師臨床心得
▎真實見證:撥筋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?
案例1:爬樓梯不再抓扶手
張阿姨(62歲/菜市場攤商):
「以前收攤時膝蓋痛到要兒子揹上樓,每天按足三里+踢水動作,現在能自己扛菜籃了!」
案例2:脹氣宿便改善了
工程師小陳(35歲/久坐族):
「跟著影片做胃經撥筋,意外發現排便變順暢,中醫說因為刺激到腸胃反射區。」
▎常見QA快問快答
Q1:經期可以撥筋嗎?
避開膝蓋周圍穴位!改成熱敷大腿外側膽經即可,避免過度活躍氣血。
Q2:有關節炎的人能做嗎?
發炎紅腫時先冰敷消炎,等急性期過後再從最輕的「熱掌活膝」開始。
Q3:多久會感覺有效果?
每天做至少持續兩週,尤其睡覺時穿長褲保暖膝蓋,效果加乘!
關鍵提醒:如果膝蓋已經出現「無法彎曲」、「走路有摩擦音」或「突然卡住」的狀況,一定要先就醫檢查!居家保健適合日常保養,不能取代正規治療。
這套方法最棒的是看電視就能做,今晚就拿出刮痧板試試看吧!堅持一個月後,你會發現不只上下樓梯更輕鬆,連早晨的腸胃蠕動感都回來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