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前陣子藝人李明依公開抗甲狀腺癌的消息嗎?這種被稱為「女人癌」的疾病,真的比妳想的更靠近!門診常遇到像44歲王小姐這樣的案例,兩年前公司健檢時醫師隨手一摸:「頸部有硬塊要檢查喔!」原本以為只是小結節,沒想到超音波加穿刺檢查後,竟確診甲狀腺癌。她事後回想直冒冷汗:「完全沒痛沒癢,喉嚨卡卡的感覺都沒有,要不是健檢根本不會發現!」
🚨 甲狀腺癌成女性隱形殺手!這些數字太驚人
翻開衛福部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,甲狀腺癌直接衝上十大癌症第八名,更蟬聯內分泌系統癌症榜首。最嚇人的是:
- 男女比例1:3,女生罹癌機率是男生整整3倍!
- 30-55歲女性是主要高風險群
- 對10-29歲年輕女生來說,居然是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
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協會理事長諶鴻遠醫師眉頭深鎖:「門診八成患者都是摸到腫塊才來,但很多人把甲狀腺癌跟『大脖子病』搞混了!」他強調甲狀腺癌不會有手抖、心悸、暴瘦這些亢進症狀,反而是靜悄悄長大,等有異物感多半已變大顆。
🔍 每天刷牙多花1分鐘!「推吞觸」自檢三步驟
諶醫師在診間手把手教民眾自檢:「早上刷牙時照鏡子就能做,記得手指要併攏用指腹!」具體手法超簡單:
✅ 推:淋巴按摩式滑按
- 雙手食指+中指併攏,從耳朵下方開始
- 沿著下巴邊緣往鎖骨方向滑動
- 重點感受氣管兩側(甲狀腺位置)有無硬塊
✅ 吞:照鏡子看喉嚨起伏
- 含一口水或假裝吞口水
- 盯著鏡子看喉結下方區域
- 觀察兩側是否對稱、有無突出物隨吞嚥移動
✅ 觸:深壓確認腫塊特性
- 頭微後仰露出頸部
- 用三指指腹輕壓氣管兩側
- 感受硬塊會不會痛、能不能移動
「像摸到花生米大小、硬得像石頭、固定不動的腫塊最危險!」諶醫師提醒每月做一次,洗澡時手沾肥皂更好摸。
⚠️ 五大身體警訊別當小感冒
除了摸到腫塊,當出現這些症狀更要警覺:
- 吞嚥卡卡:喝粥都覺得有東西頂著
- 聲音啞掉:沒感冒卻突然變聲超過兩週
- 嗆咳頻繁:尤其平躺時容易咳醒
- 呼吸不順:領口稍緊就覺得喘
- 頸部變形:腫到從外觀看得出來
諶醫師分享揪心案例:「曾有位阿姨以為喉嚨痛去耳鼻喉科,結果是4公分腫瘤壓到神經,術後聲帶受損,早點發現根本不用吃這種苦…」
💊 中晚期別放棄!標靶藥物創造奇蹟
「分化型甲狀腺癌(如乳突癌)根本是癌界龜速選手!」諶醫師比喻這類懶癌生長慢,早期治療十年存活率飆破95%。但萬一拖到中晚期怎麼辦?現在有新武器:
✨ 新一代標靶藥物雙重攻擊
- 切斷腫瘤糧草:抑制血管新生讓癌細胞餓死
- 精準鎖定RET變異基因:像導彈直搗癌細胞核心
- 甲狀腺球蛋白數值成療效指標:有效者數值會明顯下降
診間真實故事超催淚:60歲黃阿姨確診後逃避治療,直到想見海外孫子才就醫。當時癌細胞已轉移肺部,透過標靶治療後,腫瘤縮小到能出國半年,最後如願抱到孫子安詳離世。「她握著我的手說:『醫師,這半年比我預期的五年還值得』…」諶醫師眼眶泛紅說。
👩 育齡女性治療兩全法
更衝擊的是30多歲新婚患者!諶醫師感嘆:「很多人哭著問『還能懷孕嗎?』」其實有解方:
治療階段 | 生育對策 |
---|---|
手術後 | 等甲狀腺素穩定即可備孕 |
放射碘治療 | 療程後隔半年再懷孕 |
標靶藥物 | 需停藥1個月才安全 |
「哺乳媽媽若需治療,我會優先選不動刀的雷射消融」諶醫師強調,現在連標靶藥物都有孕婦安全等級分類,別因害怕耽誤治療。
💬 醫病真心話:這些迷思害死人
諶醫師最後激動破除三大迷思:
❌「結節=癌症?」
👉 超音波下9成結節是良性!重點看形狀是否不規則、鈣化點❌「開刀會失聲?」
👉 神經監測儀普及後,聲帶損傷率<1%❌「吃碘會刺激腫瘤?」
👉 除非做放射碘治療需忌口,日常吃海帶反有保護力
他呼籲女性把「推吞觸」當日常保養:「健檢超音波加掛甲狀腺篩檢才600元,比買保養品便宜多了!」畢竟這沉默的癌症,唯有自己出手才能攔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