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時間一到,打開熱騰騰的便當盒,一格主菜、三格配菜,這畫面台灣的外食族朋友們是不是超熟悉?下班回家,晚餐桌上就算人不多,媽媽或自己也會習慣準備個三菜一湯,有魚有肉有青菜,看起來就很澎派滿足!
不過啊,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?看著滿桌好料,心裡總會糾結一下:「該先夾哪一道才好?」 是香噴噴的滷排骨先來一口?還是翠綠的炒青菜先塞滿嘴?又或者,看到最愛的菜色,筷子就忍不住直接伸過去了?
關於「吃飯順序」這件事,大家還真是各有各的習慣。有人堅持「無肉不歡」,主菜當然要第一個解決;有人覺得「青菜要先墊胃」,養生派代表;也有人完全是隨心所欲派,愛吃啥就先夾啥,開心最重要!
營養師掛保證:先吃菜or先吃肉?「營養吸收」真的沒差啦!
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的駱菲莉主任就說了,其實啊,不管你習慣先吃肉、先吃菜,還是喜歡混著吃,從「營養吸收」的角度來看,差別真的不大! 很多人擔心順序錯了,會不會營養就浪費了?或者哪種順序吸收比較好?營養師直接幫大家鬆一口氣:安啦!
食物消化是場漫長旅程,順序影響微乎其微
為什麼順序對營養吸收影響小呢?駱主任解釋得很清楚:
- 嘴巴只是起點: 我們吃飯頂多半小時搞定,但食物真正的消化大工程才剛開始。
- 胃部是攪拌工廠: 食物進到胃裡,管你早進來晚進來,通通會被胃酸和消化液攪和在一起,變成一大團「食糜」。
- 小腸才是營養吸收主戰場: 等胃初步處理完畢,食糜才會分批慢慢送到小腸。小腸的絨毛超級厲害,會在這裡把各種營養素,像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礦物質通通吸收進身體裡。
- 最後是大腸收尾: 剩下的殘渣就送到大腸,水分被回收,最後形成便便。
整個消化吸收過程,從頭到尾跑完,至少需要2個小時以上! 想想看,你吃飯那半小時內的進食順序,在長達2小時的混合、分解、吸收過程中,影響真的可以忽略不計啦!所以,擔心先吃某樣東西會讓營養吸收變差?真的不用自己嚇自己。
想控制體重、減肥瘦身?「吃飯順序」就是你的隱藏版神隊友!
雖然營養吸收沒差,但是!駱菲莉主任特別強調一個重點:「如果你正在控制體重、想要瘦身,那『吃飯順序』就變成一個超級實用的技巧了!」
關鍵就在於——「飽足感」!
為什麼「先吃菜」是控制體重的聰明策略?
- 高纖蔬菜打頭陣,肚子飽得快: 青菜、菇類、藻類這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體積大、熱量相對低。當你第一口、第二口、甚至前五分鐘都專攻這些高纖蔬菜時,纖維在胃裡吸水膨脹,能快速佔據胃部空間,向大腦發出「我已經在吃東西了,而且有點飽了喔!」的訊號。這種物理性的飽足感來得很快。
- 降低後續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: 當你的胃已經被體積大、熱量低的蔬菜填滿一部分,感覺到有點飽了之後,接下來再吃主菜(肉類)和澱粉(飯、麵)時,自然就不會像餓虎撲羊一樣狂吃。你會比較容易「適可而止」,無形中就減少了總熱量和油脂的攝入。想想看,餓到前胸貼後背時,是不是很容易一口氣扒光整碗飯再加兩塊大雞排?但如果先塞了一碗燙青菜下肚,可能半碗飯和一塊雞排就覺得夠了。
- 穩定血糖波動: 雖然順序對營養吸收本身影響小,但先吃纖維質豐富的蔬菜,可以稍微延緩後面吃進的澱粉被消化吸收的速度,有助於避免飯後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飆高又驟降。血糖穩定,也比較不容易很快就感到飢餓,想吃零食。
營養師親授:外食族、家庭晚餐的「瘦身順序」實戰法
知道了「先吃菜」的好處,那具體該怎麼做呢?別擔心,不管你是外食族還是在家吃,都能輕鬆上手:
-
外食便當族這樣吃:
- 步驟一:打開便當,先把所有的蔬菜配菜(至少2-3格)吃光光! 不管是炒高麗菜、滷白菜、涼拌小黃瓜,通通先解決。記住,便當的菜量通常不多,要認真把它們吃完。
- 步驟二:蔬菜吃完後,開始吃主菜的蛋白質,像是滷雞腿、煎魚排、瘦肉片。吃的時候,可以把明顯的肥皮、油炸外皮去掉,減少不必要的油脂。
- 步驟三:最後再吃白飯(澱粉)。這時候因為前面蔬菜和蛋白質已經帶來飽足感,飯量自然就能控制,吃個半碗或七分滿就足夠了。如果是糙米飯、五穀飯更好,纖維更多。
-
在家吃晚餐這樣吃:
- 步驟一:開動!第一時間夾取桌上的各種蔬菜料理。深綠色葉菜(地瓜葉、空心菜)、菇類(香菇、金針菇)、瓜類(冬瓜、絲瓜)、筍類、豆類(毛豆、四季豆)都是好選擇。目標是先吃至少半碗到一碗份量的蔬菜。
- 步驟二:吃完足夠的蔬菜後,再開始吃魚、肉、蛋、豆腐等蛋白質主菜。選擇上,優先挑選油脂較少的,例如清蒸魚、烤雞胸肉、滷牛腱、滷豆干,避開油炸、糖醋、勾芡等做法。
- 步驟三:最後再吃米飯、麵條、地瓜等澱粉類主食。同樣地,因為前面有墊胃,澱粉量比較容易控制。
- 小提醒:湯品怎麼辦? 如果是清湯(如蔬菜湯、紫菜蛋花湯),可以在餐前或餐中喝一點點增加飽足感。但如果是濃湯(玉米濃湯、羹湯)或高熱量的補湯(雞湯上面浮一層油),建議少喝,或者放在最後淺嘗即止,因為它們通常熱量、油脂、鈉含量都較高,對控制體重幫助不大甚至有害。
除了順序,聰明選「質」也很重要!
駱主任也提醒,想要有效控制體重,光靠調整順序還不夠,「選擇吃什麼」同樣關鍵:
- 「挑瘦的」選蛋白質: 同樣是肉,選擇脂肪含量低的種類,像魚肉、去皮雞胸肉、里肌肉,會比五花肉、梅花肉、蹄膀、香腸、培根好很多。豆製品也是優質蛋白來源。
- 烹調方式「少油」是王道: 清蒸、水煮、涼拌、烤、滷(撇掉浮油)的料理方式,遠比油炸、油煎、糖醋、三杯來得清爽低卡。外食點菜時可以多留意。
- 主食「加點粗」更好: 把白飯換成糙米飯、五穀飯、藜麥飯,或是搭配蒸地瓜、南瓜,不僅增加纖維攝取,營養也更豐富,飽足感更持久。
- 份量「剛剛好」才完美: 順序是幫我們「自然」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,但自己還是要有點意識。蔬菜可以多吃,但蛋白質(一掌心大小)、澱粉(一拳頭大小)的份量也要合理,不是前面吃了菜,後面就可以毫無節制地大吃特吃哦!
常見疑問大破解!關於吃飯順序的迷思
-
Q:先喝湯還是先吃菜?哪個比較好?
- A:如果是清淡的蔬菜湯,餐前喝一點點確實可以佔據一些胃容量,幫助控制後續食量,效果類似先吃菜。但濃湯或高熱量湯品效果就相反了。一般來說,「先吃固態的蔬菜」效果最直接可靠,因為需要咀嚼,更能啟動飽食中樞。喝湯太快,飽足感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。
-
Q:糖尿病患者也適合先吃菜嗎?
- A:非常適合! 先吃大量蔬菜(尤其非澱粉類蔬菜),再吃蛋白質,最後吃澱粉,這個順序有助於減緩澱粉消化吸收的速度,讓飯後血糖上升的曲線更平穩,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,是營養師常給糖尿病友的飲食建議之一。
-
Q:這樣吃飯會不會吃得很痛苦?好像限制很多?
- A:其實一點也不痛苦!這不是「禁止」你吃愛吃的東西,只是「調整一下吃的順序」。你還是可以吃到便當裡的雞腿、晚餐桌上的紅燒魚,只是把蔬菜當成開路先鋒。很多嘗試過的人發現,這樣吃反而更容易有飽足感,不會飯後覺得撐到不舒服,也不會很快就餓了想找零食。習慣之後,會覺得這是種更舒服的飲食節奏。
-
Q:小孩或胃口小的人也要這樣吃嗎?
- A:主要目標是「控制體重」或「增加飽足感避免吃過量」的人,特別適用這方法。如果是食慾不佳、需要增加熱量攝取的人(例如部分長輩或過瘦者),重點反而應該放在先攝取營養密度高、熱量足夠的食物(如優質蛋白質、適量好油脂),蔬菜的份量就不一定要擺在最前面吃那麼多,避免他們吃一點菜就飽了,反而吃不下更重要的營養來源。
養成習慣,輕鬆無痛控制體重
「先菜、後肉、再飯」這個吃飯順序,聽起來很簡單,但背後運用的是人體生理反應的聰明技巧。它不需要你花大錢買特殊產品,不用你餓肚子,更不用你完全戒掉愛吃的食物。只需要在每天打開便當或拿起筷子時,稍微留意一下,把蔬菜當成你的第一道「開胃前菜」,認真吃完它。
駱菲莉主任強調,減重或維持健康體態,從來不是靠單一絕招,而是多個好習慣的累積。調整吃飯順序,就是一個非常容易入手、科學有效,而且可以持續一輩子的好習慣。搭配選擇健康的食材和適度的烹調方式,效果會更加乘。
下次用餐前,別再糾結營養吸收有沒有差(真的沒差!),但如果你有體重管理的需求,記得這句口訣:「蔬菜打頭陣,肉類緊跟上,澱粉放最後,飽足不發胖!」 試試看,感受一下身體的不同反應吧!說不定你會發現,控制體重,原來可以從這麼簡單的改變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