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有些長輩年紀大了,吃東西卻還是很俐落,講話也很清晰?祕訣可能就藏在「嘴巴的運動」裡!今天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實用、日本也很流行的「四音體操」,讓大家到老都不怕「進食力」衰退,吃得好、說得清!
真實案例:活力阿嬤的「祕密體操」
我認識一位超有活力的阿嬤,八十幾歲了還是精神奕奕。有次聊天,她神祕兮兮地跟我說:「阮攏佇阮銀髮族住宅的活動時間,做『趴他喀拉』體操啦!」她講的就是日本傳來的「Patakara體操」。
這種體操其實就是一種專門訓練嘴巴的運動。聽說很多長照中心都會在阿公阿嬤吃飯前帶他們做,讓嘴巴靈活一點,吃東西比較順。不過我這位朋友實在太活潑了,她覺得規規矩矩做有點無聊,有時還會故意亂改成「趴他喀咧」體操,自己邊做邊笑。看她這樣開朗,連我都忍不住跟著笑出來。
但別小看這個體操,每一個發音「PA、TA、KA、RA」可都不是隨便喊喊,它們是針對我們吃飯、說話最重要的幾個嘴巴動作設計的!真的很簡單又有效,下面我就來詳細教大家怎麼做,以及為什麼有效。
為什麼「說話」也能練「吞嚥」?嘴巴的雙重任務大解密
我們的嘴巴真的很忙,除了最根本的「吃東西」,另一個超級重要的功能就是「說話」。仔細想想,這兩件事用到的肌肉和動作,其實很多是重疊的!
-
第一步:把食物「吸」進來 – 吃飯一開始,我們要用嘴唇把食物「吸」或「夾」進嘴裡。這跟我們發出「PA」這個聲音時,需要用力閉緊嘴唇的動作一模一樣!發「PA」音時,嘴唇是不是會「啪」一聲緊閉?這就是訓練嘴唇的力量。
-
第二步:騰空間、嚼碎食物 – 食物進嘴後,舌頭要幫忙在嘴巴裡騰出空間,讓我們能好好咀嚼。這時,除了嘴唇要閉好(避免掉出來),舌頭的後方要抬高起來,把喉嚨的入口擋住,這樣食物才不會還沒嚼碎就滑下去,容易嗆到。這個「抬高舌根擋住喉嚨」的動作,就跟我們發出「KA」這個音時,舌頭後方的動作完全一致!試著發「KA」,是不是感覺舌根往上頂?
-
第三步:把食物「推」下去 – 食物嚼到夠碎、夠濕潤可以吞了,這時候舌頭就要扮演推手的角色。它要先頂住門牙後面,然後像波浪一樣上下捲動,把食物團穩穩地往喉嚨深處推送。這個「舌尖頂門牙、舌面上下捲動」的關鍵動作,就跟我們發出「TA」(舌尖頂上顎或門牙後)和「RA」(舌頭快速彈動)的聲音時,舌頭的運動模式非常相似!這動作對咀嚼和吞嚥都超級重要。
所以你看,「PA、TA、KA、RA」這四個音,根本就是針對「吃」和「說」最核心的口腔肌肉在做訓練! 每天練一練,就像幫嘴巴做重訓一樣。
別小看「微笑」!嘴角上揚也是關鍵訓練
大家覺得嘴角微微上揚、看起來像在微笑的樣子,是不是很美?但隨著年紀變大,很多人會發現嘴角越來越下垂,看起來好像心情不好。這不只是美觀問題,更關係到吃飯的能力!
嘴角能往上提,靠的是臉頰兩側肌肉(頰肌) 的彈性和力量。這個力量在做什麼?當我們咀嚼食物時,難免有些食物碎屑會跑到牙齒外側和臉頰中間。這時,有彈性的臉頰肌肉就能發揮作用,把這些「跑出去」的食物「壓」回牙齒中間,繼續咀嚼,不會殘留。
如果臉頰肌肉因為年紀大、神經退化(比如曾經中風),變得鬆垮或沒力,就沒辦法好好把食物「推」回來。結果就是食物容易卡在牙齒和臉頰之間,吃完飯嘴裡還留一堆渣渣,不舒服也不衛生。
怎麼辦?練「微笑」和「嘟嘴」!
- 「依~」音微笑訓練: 試著發出長長的「依~」音,同時刻意把嘴角往耳朵方向用力拉高,做出一個大大的微笑。要感覺到臉頰肌肉在用力收縮!維持這個姿勢5-10秒,放鬆。重複做10-15次。
- 「嗚~」音嘟嘴訓練: 接著發出長長的「嗚~」音,同時用力把嘴唇嘟起來,像要親親一樣,向前突出。一樣維持5-10秒,放鬆。重複10-15次。
養成習慣每天做幾組「依~嗚~」訓練,就像幫臉頰做仰臥起坐,能有效維持臉頰肌肉的彈性和力量,吃飯更俐落!
吞嚥關鍵在喉嚨!「下巴體操」練脖子肌肉
大家可能聽過「預防肺炎要鍛鍊喉嚨」的說法吧?沒錯!吞東西最後的「咕嚕」一下,順利把食物送進食道,靠的就是喉嚨的力量。喉嚨可不是硬梆梆的骨頭,它是由肌肉、韌帶組成的,所以喉嚨的「上提能力」好不好,直接關係到吞嚥安全。喉嚨有力、上提得好,才能把氣管蓋緊,食物才不會跑錯地方嗆到(這叫吸入性肺炎,很危險!)。
即使你現在吃東西沒問題,喉嚨肌肉還是需要鍛鍊維持。這裡推薦一個超簡單但超有效的「下巴體操」,專門練脖子和喉嚨附近的肌肉:
- 坐直或站直,背部打直,眼睛看前方。
- 把一隻手掌心貼住額頭。
- 頭部往前用力(像是要用額頭推開手掌),同時手掌也往前用力頂住額頭。兩邊要同時對抗施力!
- 感覺脖子前方、下巴下方、喉嚨上方的肌肉都在用力收緊。維持這個「對抗用力」的狀態 5-10秒鐘。
- 慢慢放鬆。休息一下。重複做 10-15次。
這個動作的感覺,就像小時候玩的「互頂額頭」遊戲! 它能讓你明顯感覺到喉嚨附近肌肉的收縮,有效鍛鍊到負責「上提喉嚨」的肌群。
特別提醒:已經吞嚥困難的人也適用!
這個體操對那些因為吞嚥能力開始下滑,只能吃軟質或泥狀食物的人來說,特別有幫助!因為它不涉及真的吞嚥動作,風險低,又能強化相關肌肉,是很好的復健運動。有機會一定要試試看!
體操做不了?沒關係!「溫柔按摩」也有效
前面介紹的「Patakara四音體操」和「下巴體操」,都是最好每天做的訓練。但如果長輩體力比較差、不方便做動作,或者照顧者想幫忙,還有一個替代方案:輕柔的按摩。重點就是讓相關部位的肌肉動一動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重點按摩部位與方法(照顧者或自己都可操作):
-
臉頰中央按摩:
- 位置:大約在嘴角斜上方、顴骨下方的軟軟臉頰處(這裡有腮腺)。
- 方法:用指腹(不要用指甲)以畫小圈圈的方式,非常輕柔地按摩臉頰中央。左右臉都要按。
- 好處: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。口水夠多,食物才好嚼成團、順利吞嚥,口腔也比較不會乾燥不舒服。
-
下巴下方按摩:
- 位置:下巴骨頭正下方邊緣的軟組織處(這裡有頜下腺和舌下腺)。
- 方法:同樣用指腹,由下巴中央輕輕往兩側耳朵方向滑動按摩,或者同樣畫小圈圈。力道務必輕柔。
- 好處:同樣刺激唾液分泌,也放鬆下巴和舌頭根部的肌肉。
-
脖子前方與側邊輕撫:
- 位置:從下巴下方開始,沿著喉嚨兩側往下到鎖骨上方的區域。
- 方法:用手掌或指腹,由下往上(從鎖骨往下巴方向)輕輕地、緩慢地撫摸。避開正中央的氣管(喉結)。可以稍微包覆住脖子兩側的肌肉。
- 好處:促進脖子血液循環,放鬆喉嚨周圍肌肉,感覺很舒服。
按摩超級重要提醒:
- 「輕輕的」是最高原則! 千萬不要用力搓揉、擠壓或深層按壓臉部和脖子。這些地方組織很柔軟,血管神經也多,輕柔舒緩才能達到效果又安全。
- 飯前做效果佳: 特別是想促進唾液分泌的話,可以在飯前10-15分鐘按摩臉頰和下巴下方,讓口腔準備好迎接食物。
- 觀察反應: 如果長輩表示不舒服或疼痛,立刻停止。
總結:天天練,吞嚥力不衰退!
年紀大了,吞嚥功能難免會有些退化,但這絕對不是只能消極接受的事情!透過每天簡單的練習,我們可以有效延緩衰退,維持「安全進食」的能力,這對長輩的生活品質、營養攝取和預防肺炎都至關重要。
- 核心訓練:「Patakara四音體操」 – 每天練習發出 「PA」 (練閉唇)、 「TA」/「RA」 (練舌尖推送)、 「KA」 (練舌根上抬擋住氣管) 的聲音,每個音發清楚、動作做到位。可以在刷牙後、飯前做個幾輪。把它當成日常習慣。
- 輔助訓練一:「微笑嘟嘴」運動 – 發 「依~」 拉高嘴角微笑,發 「嗚~」 用力嘟嘴,強化臉頰肌肉,防止食物殘留。
- 輔助訓練二:「下巴體操」 – 手額互頂,鍛鍊喉嚨上提的肌群,提升吞嚥力量。簡單安全,坐著就能做。
- 替代方案:「輕柔按摩」 – 若體操執行困難,照顧者或自己可以輕柔按摩臉頰中央、下巴下方和脖子兩側,刺激唾液分泌、促進循環、放鬆肌肉。切記力道要輕!
這些方法都不需要特殊器材,在家就能輕鬆執行。重點在於持之以恆!把它們融入每天的作息中,就像刷牙洗臉一樣自然。鼓勵家裡的長輩動起來,照顧者也能一起參與、從旁協助。讓每位銀髮族都能繼續享受美食的樂趣,吃得安全、活得有尊嚴!
(本文概念啟發自《圖解!居家吞嚥照護全書》/齋藤真由(荏原醫院牙科口腔吞嚥團體負責人)/墨刻出版,並經重新編寫、擴充細節與本土化詮釋,以符合台灣讀者需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