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湄姊一問掀熱議!自駕族口罩戴不戴好燒腦
「蛤?自己開車也要戴口罩?」這絕對是最近台灣駕駛最常冒出的疑問!藝人藍心湄前幾天在臉書PO出那張超時尚的豹紋口罩自駕照,直接戳中全台用路人的痛點。照片裡她挑眉的表情,根本是替所有開車族發出靈魂拷問:「全程自駕到底需不需要戴口罩啦?」 留言區瞬間炸鍋,從藝人好友到菜市場阿姨都在吵這個問題!
其實吼,自從全國升三級警戒後,「出門全程戴口罩」這規定讓不少自駕族很糾結。你想想看喔:
- 大熱天開車冷氣開再強,口罩悶著臉還是會流汗
- 長途開車想喝口水還要「喬」半天
- 更別說講電話或獨自哼歌時,口罩根本變成「濕紙巾」
但另一派網友超實際:「戴著啦!下車買便當、加油都不用慌慌張張找口罩,安全帽夾層永遠備著三片才是正解!」
各縣市開罰不同調!民眾霧煞煞警員也頭痛
最讓大家無所適從的是——各縣市標準根本不一樣! 有民眾跟疾管署確認,得到的回應是:「開車就是出家門,算外出要戴口罩」。但實際執行呢?
縣市 | 取締狀況 | 真實案例 |
---|---|---|
台北市 | 員警主動攔查 | 網友妹妹在路口等紅燈被開單 |
台中市 | 檢舉才處理 | 加油站員工目擊未戴沒人舉發 |
高雄市 | 勸導為主 | 阿伯搖下車窗抽菸未被罰 |
花東地區 | 幾乎未取締 | 農用車駕駛全程未戴 |
這種「一國多制」的狀況,連基層警員都私下抱怨:「我們也很尷尬啊! 攔下獨自開車的民眾,對方反問『車內比我家還安全,為什麼要戴?』我們也答不出來。」
指揮中心終於拍板!關鍵在「車內有幾個人」
在全民敲碗下,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在5/21的全國防疫會議上直接定調:
🟢 一人開車免戴: 獨自在密閉車廂內,不會接觸他人者可拿下
🔴 兩人以上必戴: 只要同車有第二位乘客,就算全家人都住一起也要戴好戴滿
⚠️ 違規重罰1萬5: 被抓到未戴最重罰鍰15000元!
這個決策其實有科學依據的。指揮中心專家透露,密閉車廂是病毒傳播高風險環境:
- 冷氣循環讓飛沫飄散更久
- 平均車程30分鐘足夠傳播
- 親友同車最容易鬆懈防疫
「就算是你家室友或另一半,上車那瞬間就該把口罩當安全帶繫好」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受訪時強調。
機車族注意!等紅燈30秒就夠中鏢
更精彩的來了!你可能以為騎機車戴安全帽就夠?指揮官陳時中特別點名機車族:
「別以為安全帽面罩是萬能的!路口等紅燈與旁車並排時,根本是移動式破口」
實際測試發現:
- 停等紅燈平均距離僅50公分
- 騎士咳嗽飛沫可飄散1.5公尺
- 刮風時病毒可能被吹進安全帽
「口罩+安全帽」才是黃金組合!建議這樣做:
- 出門前先戴好口罩再扣安全帽
- 中途想喝水請靠邊「人車分離」
- 面罩定期用酒精棉片消毒
民眾真實心聲:便利VS.自由的拉扯
新規上路後,PTT上出現超寫實討論串:
🛑 支持派這樣說:
「上週載老媽去醫院,上車忘了戴,現在想到背脊發涼」
「我直接在車門貼便利貼寫『口罩!』,超有用」
🟢 鬆口氣派歡呼:
「每天通勤2小時終於能呼吸!」
「眼鏡族懂!冷氣一吹鏡片起霧根本玩命」
⚠️ 務實派神操作:
「我都用磁吸掛繩,下車秒戴」
「副駕駛座永遠放整盒口罩,當傳教概念」
專家加碼提醒:車內防疫3大盲點
就算只有自己開車,這些細節不注意照樣中招:
盲點1:摸完加油槍就揉眼睛
解方: 車門邊掛小瓶乾洗手,上車先消毒
盲點2:外帶餐點放座椅直接吃
解方: 食物放後車廂,用餐前用酒精噴外包裝
盲點3:反覆用同一片口罩
真相: 開車講電話讓口罩濕更快,4小時就失效
神招: 在遮陽板夾密封袋裝備用口罩
關鍵QA一次解惑
Q:送貨司機獨自在車上要戴嗎?
A: 停車送貨必戴!建議準備「耳掛式+頭戴式」兩種口罩,長時間佩戴較舒適
Q:等停車場柵欄升起算外出嗎?
A: 屬公共空間!就算只有10秒也要戴,警衛室有監視器可舉證
Q:嬰兒算同乘者嗎?
A: 未滿1歲免戴,但建議用嬰兒車遮罩隔離飛沫
Q:開敞篷車要戴嗎?
A: 兩人以上同乘就算開天窗也必須戴!氣流會讓飛沫亂飄
7大情境圖解秒懂
✅ 允許不戴 ❌ 必須佩戴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情境 | 規定 |
---|---|
獨自開車搖下車窗 | ✅ |
夫妻開車去賣場 | ❌ |
機車停紅燈 | ❌ |
貨車司機送貨中 | ❌ |
接送小孩放學 | ❌ |
路邊暫停講手機 | ❌ |
停自家車庫未熄火 | ✅ |
真實血淚教訓!這些情況照樣被開單
已經有人痛失萬元荷包:
- 案例1: 情侶開車去陽明山,停觀景台拍照沒戴口罩,被檢舉開罰
- 案例2: 業務員等客戶時在車內吃便當,路人拍窗檢舉
- 案例3: 媽媽送小孩到校門口,孩子在後座脫口罩被教官通報
「只要引擎發動中,在公共區域都算外出」 法制組警官強調。溫馨提示:想暫時脫口罩?請務必:
- 停到私人車庫或無人空地
- 引擎熄火
- 車窗緊閉
機車族必學!安全帽內戴口罩神技巧
機車族最困擾的「眼鏡起霧+耳朵痛」有解:
- 防霧秘技: 在鏡片內側塗薄層洗碗精,靜置10分鐘擦乾
- 耳後救星: 用牛奶盒提把連結口罩帶,分散耳朵壓力
- 吸濕法寶: 在口罩內墊對折化妝棉吸汗,每2小時更換
「我現在安全帽都選雙D扣款,解扣才脫口罩,完全杜絕忘記戴的風險」外送員阿明分享實戰經驗。
防疫也要拚經濟!創意車用口罩熱賣
因應新規,台灣廠商緊急推出神物:
- 冷氣導流口罩: 側邊裝微型風扇,開車族最愛
- 磁吸式面罩: 一秒切換防疫模式,單手可操作
- 安全帽內襯口罩: 直接縫在襯布上,機車專用
「以前一天賣不到10組,政策公布後狂銷3000組」汽百用品老闆笑到合不攏嘴。
人性化防疫才是長久之計
指揮中心這次調整被學者稱讚「從善如流的典範」。其實吼,與其讓民眾偷偷脫口罩,不如給明確規範。就像陳時中說的:「防疫是馬拉松,重點是讓大家願意持續配合」
最後叮嚀各位用路人:
📍 獨自開車享受自由呼吸時,記得窗戶開縫保持通風
📍 同車親友聊天請降低音量,減少飛沫噴濺
📍 下車前先摸口罩確認位置再開門
防疫路上有你真好,台灣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