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在高血壓藥不離身嗎?這兩個真實案例可能會讓你重新思考「沉默殺手」的真相:
案例一:低血鉀露餡!1公分小瘤害他胸悶險送急診
56歲的劉先生,6年前被診斷出高血壓,像多數人一樣乖乖吃藥控制。但某次抽血檢查時,醫師發現他的血鉀值低到只剩2.7(正常人應該在3.5-4.9之間),這已經是非常危險的數值!當時醫師開了鉀離子補充劑跟降壓藥就打發他回家,完全沒深究背後原因。
直到某天劉先生突然胸口悶到像被大石頭壓住,緊急衝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掛急診。急診醫師第一時間擔心是致命的肺栓塞,火速安排胸部電腦斷層掃描。結果掃描顯示肺部沒問題,卻意外發現左腎上腺藏著一顆1公分的小腫瘤!這顆不起眼的小東西,正是多年高血壓的元兇!
案例二:17年藥罐子翻身!三種降壓藥壓不住的秘密
58歲的廖女士更誇張,高血壓病史長達17年,每天跑診所拿藥像走灶腳。最近血壓莫名飆高,連吃三種降壓藥都壓不住。某醫院心臟科醫師告訴她:「你這是壓力太大啦!」居然開了抗焦慮藥物給她。廖女士越想越不對勁,經朋友介紹轉到內分泌科權威王子源主任門診。
王主任一看就覺得不單純,詳細檢查後果然揪出問題——左側腎上腺皮質異常增生!這個藏在深處的小毛病,讓她當了17年的藥罐子。更驚人的是,手術切除左腎上腺後才短短一週,廖女士的血壓像坐溜滑梯般回歸正常,三個月過去完全不用再吞半顆降壓藥!
驚人數據!全台529萬高血壓患者竟有53萬人「可能根治」
中醫大附醫內分泌科王子源主任點出關鍵:台灣每4個成年人就有1個高血壓!根據最新調查,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6.8%,推估全台有529萬人正在與血壓搏鬥。更可怕的是,衛福部統計顯示高血壓相關死亡率年年攀升,堪稱最會偽裝的健康殺手。
王主任沉重地說:「九成患者確實需要終身服藥,但剩下10%約53萬人根本是『冤大頭』!」這些人的高血壓屬於「續發性」,意思是身體其他地方出問題才連帶導致血壓升高。其中最常見的禍首就是——腎上腺過量分泌「醛固酮」引起的「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」!
📍 醛固酮是什麼?為什麼會害你血壓飆?
簡單說,這是腎上腺分泌的一種荷爾蒙,負責調節體內水分和電解質。一旦分泌過量,會讓身體瘋狂留住鈉鹽跟水份,同時拼命排掉鉀離子。血管裡的水分變多,血壓自然居高不下,長期更會傷害心臟腎臟!
腎上腺瘤的兩張臉:低血鉀是警報器,沒症狀更可怕!
從劉先生和廖女士的案例,可以清楚看到「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」的狡猾之處:
✅ 警訊型:低血鉀是關鍵線索
像劉先生抽血發現血鉀低於3.5就是重要紅旗!王主任分析:「約20-30%患者會出現低血鉀。」這類病人通常伴隨:
- 莫名肌肉無力(鉀離子不足影響肌肉收縮)
- 頻尿口渴(身體努力排鉀導致脫水)
- 心悸胸悶(電解質失衡干擾心臟)
🚨 隱匿型:不痛不癢才要命
廖女士的案例更值得警惕——完全沒有低血鉀症狀!王主任直言:「這類患者占七成以上,往往被當成普通高血壓治療。」若遇到以下狀況務必提高警覺:
- 30歲前或50歲後突然確診高血壓
- 同時吃三種以上降壓藥仍控制不佳
- 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或中風家族史
- 腎上腺意外瘤(做其他檢查時偶然發現)
救命三步驟!高血壓患者的翻身指南
🔍 第一步:揪出嫌疑犯
懷疑自己是那10%的幸運兒?王主任建議直接掛「新陳代謝科」或「內分泌科」。醫師會安排:
- 醛固酮/腎素比值檢測(ARR):抽血初篩最常用
- 鹽水灌注試驗:確診黃金標準,測量身體對鹽分的反應
- 腎上腺電腦斷層:找出小瘤或增生組織
- 腎上腺靜脈採血(AVS):精準定位病灶側,避免切錯邊
🔪 第二步:一刀斷病根
若確診是單側腎上腺瘤或增生,腹腔鏡手術是根治首選!醫師會在腹部開3-4個0.5-1公分小洞,用精密器械切除病灶。優點包括:
- 住院僅需3-4天
- 術後疼痛大幅減輕
- 兩週內可恢復日常活動
- 成功率高達95%以上
📉 第三步:見證血壓自由落體
多數患者像劉先生、廖女士一樣,術後血壓會戲劇性下降:
- 術後24小時:血壓開始鬆動
- 1週內:多數停用靜脈降壓藥
- 1-3個月:逐步減少口服藥
- 6個月後:過半患者完全停藥
王主任強調:「即使未能完全停藥,所需劑量也通常砍半,心血管風險更是大幅降低!」
腎上腺瘤術後必知!這樣做防復發
別以為切掉腫瘤就高枕無憂!術後保養才是關鍵:
- 📅 術後1個月:每週量3次血壓,紀錄波動
- 💊 勿擅自停藥:需醫師評估逐步減量
- 🧂 嚴格控鹽:每日食鹽攝取<5克(約1茶匙)
- 🥬 高鉀飲食:多吃菠菜、香蕉、奇異果補鉀
- 🩺 每年追蹤:抽血檢查腎素、醛固酮濃度
醫師沉痛呼籲:這些人要快篩檢!
王子源主任特別點名「五大高危族群」應積極檢查:
- 頑固型高血壓(吃三種藥仍壓不住)
- 年輕型高血壓(<40歲發病)
- 自發性低血鉀(沒吃利尿劑卻血鉀低)
- 早發性中風/心肌梗塞(男<55歲,女<65歲)
- 意外發現腎上腺腫瘤(不論大小)
「很多患者像廖女士一樣,被當成普通高血壓治療十幾年。」王主任感嘆:「其實只要轉個彎到新陳代謝科,命運可能完全不同!」他提醒若血壓莫名失控,別急著加藥,先問自己:會不會是腎上腺在作怪?
💡 台灣就醫小貼士
懷疑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?記得跟醫師說:「請問可以幫我安排『醛固酮腎素比值』抽血嗎?」這項檢查健保有給付,是重要的篩檢第一關!
破除迷思!關於高血壓的3個致命誤解
❌ 迷思1:血壓正常就能停藥?
錯!多數原發性高血壓是終身疾病。但若屬續發性(如腎上腺瘤),手術後確實可能停藥。
❌ 迷思2:沒頭暈代表控制良好?
大錯特錯!高血壓別名「沉默殺手」就是因多數人無感,等中風或心肌梗塞發作已太遲。
❌ 迷思3:年輕不會得高血壓?
王主任搖頭:「我遇過最年輕才28歲!」續發性高血壓好發於30歲前,年輕人更該警惕。
自己的血壓自己救!日常監測3要訣
與其等併發症上身,不如天天把關:
- 黃金時段量測:早晨起床1小時內、睡前各1次
- 正確姿勢:坐姿靠背、手臂與心臟同高、量前靜坐5分鐘
- 紀錄神器:善用健保快易通APP,自動生成趨勢圖
王主任叮嚀:「發現收縮壓>130mmHg或舒張壓>80mmHg持續一週,別再拖!快找專業醫師評估。」
血壓重生者的真心告白
採訪最後,廖女士透過院方分享心聲:「吃了17年藥,以為要帶進棺材裡…現在每天早上量血壓都像在開獎!」她笑著舉起空藥盒:「這盒子我留著當紀念,提醒自己差點白吃半輩子藥。」
劉先生更現身說法:「早知道當初抽血發現低血鉀就該追根究柢!白擔心了六年會不會心肌梗塞。」他現在逢人就勸:「血壓控制不好,一定要去大醫院找原因啊!」
✎ 專家結論
王子源主任語重心長地說:「高血壓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。」全台那53萬可能根治的續發性高血壓患者,多數仍在無效用藥中耗損生命。他呼籲醫界更重視篩檢,也提醒民眾:「當個聰明病人,別放過身體給的任何蛛絲馬跡!」
🌟 關鍵行動指南
若你符合以下任一條件→週內掛新陳代謝科:
✓ 吃兩種藥仍血壓超標
✓ 50歲後突然確診高血壓
✓ 抽血曾發現不明原因低血鉀
✓ 有腎上腺瘤病史
這可能是你擺脫藥罐人生的最後機會!